
前天晚上,跟老弟及兩位朋友一起去看New Theatre 欣賞 Evita
早在10月份的時候,就知道Evita要來Cardiff做巡迴演出時
就開始尋問朋友要不要一起去看..有時會覺得住在英國還滿好的..雖然Cardiff不是一個大城市,但至少一些不錯的表演都會到Cardiff做巡迴演出
New Theatre,雖然名為New Theatre,但其實這劇院還蠻有歷史的...
大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.....基本上裡面的椅子真的還蠻老舊..(坐太久..屁股真的會痛...>
(第一張就是我跟我家小第的合照啦)
1996年的時候,就有看過 Madonna主演Evita的電影版..當時最大的印象就是演Che Guevara角色的 Antonio Banderas,真是帥ㄚ......
原來他除了可以演蘇洛的帥氣之外,還可以唱歌跳舞呢..
這次終於有機會看歌舞劇..當然是不能錯過
看了的結果..果然還是演Che Guevara一角的男主角夠帥...當他謝幕的時候,旁邊的英國妹都為他而尖叫呢..
至於演Evita的女主角..不知道是不是感冒的關係,在唱高音部份有點美中不足..感覺會有點吵就是了..
果然..還是Elaine Paige唱的Don't Cry For Me Argentina 是最棒的...
But anyway..這是一部好戲
稍稍為來說明一下Evita這部音樂劇的由來:
安德魯‧洛依‧韋伯和 Tim Rice 從1974年就已經開始着手編寫《艾薇塔》,這是繼《萬世巨星》(Jesus Christ Superstar) 之後的兩人第二次合作。1976年,該劇的第一張唱片正式發行了,唱片里有 Julie Covington 扮演艾娃‧佩隆,Colm Wilkinson 扮演徹,Paul Jones 扮演胡安‧佩隆。這張唱片,還有其中的發行單行本的歌曲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》(Don't Cry For Me Argentina) 很快在很多國家里都成了銷路最好的唱片。1978年6月21日,音樂劇《艾薇塔》第一次在倫敦的愛德華王子劇院 (Prince Edward Theatre) 公演。這一次,是由 Elaine Paige 扮演艾娃‧佩隆, David Essex 扮演徹,Ross Ackland 扮演胡安‧佩隆。《艾薇塔》獲得了很多獎項,包括比較重要的倫敦西頭劇院獎 (1978年度最佳音樂劇,還有 Elaine Paige 拿到最佳音樂劇演員獎)。第二年的5月8日,美國的《艾薇塔》也在洛杉磯的 Dorothy Chandler 帳篷劇場開演了,由 Patti LuPone 扮演艾娃‧佩隆, Mandy Patinkin 扮演徹,Bob Gunton 扮演胡安‧佩隆。公演了九個星期後,該劇搬到三藩市的奧菲姆劇院(Orpheum Theatre) 演出了7個星期,然後,就直接進軍紐約的百老匯了。在紐約,原來倫敦劇團的劇組人馬都彙集在一起,使《艾薇塔》在百老匯一炮而紅,它不僅獲得了當年百老匯上音樂劇界的大量獎項,之後了幾年里,《艾薇塔》一直是百老匯常駐劇目,而許多巡迴演出劇團也把《艾薇塔》帶到了全球各地。
以上可以說是對《艾薇塔》音樂劇歷史的簡單介紹。而音樂劇的劇情,在下面的劇情一欄里也有更詳細的介紹,何況看過電影《艾薇塔》的人也不會對它陌生。因此在這裡,對艾娃‧佩隆其人的介紹,我想會更讓人感興趣。尤其是看了這張照片的本人,也立刻明白了為什麼當年麥當娜 (Madonna) 要扮演電影版的艾娃會有那麼多人反對。其實麥當娜是個不錯的演員,很多人也認為她自己的經歷就和艾娃的很相像。不過,至於相象程度的多少,就由各位見仁見智了。
艾娃的本名是艾娃‧瑪麗亞‧杜阿緹,她出生于1919年5月6日,在阿根廷首都布依諾斯埃利斯不遠的一個叫 La Union 的小村子里。她的父親叫胡安‧杜阿緹,(胡安,Juan, 是西班牙文里最常見的男名,亦譯作“唐”,比如唐‧吉格德,或唐‧煌。)她是他五個私生子里最小的一個。在艾娃七歲的時候,她的父親就因車禍死了。她的母親也因此被迫離開村子,到 Junin 開了一個小旅館,勉強能夠糊口。15歲的時候,艾娃決定到布依諾斯埃利斯去當演員。究竟她是如何去到布依諾斯埃利斯的,沒有人有確鑿的證據,但是比較讓人信服的說法是,阿加斯丁‧馬加迪,當時阿根廷十分出名的探戈歌手,帶艾娃去的布依諾斯埃利斯。在那裡,她先是在廣播劇里作演員,然後又演電影。1944年1月22日,她在一場慈善晚會上認識了胡安‧佩隆,不久,他們在1945年10月21日結婚了。她是胡安‧佩隆的第二任妻子。
在艾娃的幫助下,胡安‧佩隆在1946年的阿根廷大選中獲勝,27歲的艾娃也成了阿根廷的第一夫人。佩隆得到了54%得選票,雖然這個數字不是很大,但是那場大選中參選人有二十位之多,其他人所得的選票數目根本就不能和胡安‧佩隆相比。佩隆的選票主要來自 descamisados,就是工人階層,descamisados 一詞的本義,就是“無襯衫的”。艾娃和佩隆竭盡全力爭取並延續下來了這些人的信任,也因為艾娃致力于為窮人謀福利,她一直受到富人和中等階層的排擠。
在她丈夫當選之後,艾娃被稱為“阿根廷最有權力的女人”。她是阿根廷的勞動部秘書,她也掌管着醫療部門,從而在阿根廷第一次成功地抑制了阿根廷一度猖獗的肺結核和痢疾。在學校里以宗教教學,也是由她而起。她還控制了阿根廷的幾家大報紙,她用報紙來為她丈夫做宣傳,一旦有人發表反對佩隆的文章,政府馬上就會使之銷聲匿跡。不過,她的大部份時間還是用來為窮人做好事。她成立了社會福利機構,提供救濟金,住房,衣服給窮人。
雖然她本人並不是由選舉產生的,但是她擁有的權力遠大於當時的任何人。她向佩隆要求給予婦女選舉權,而後,當婦女可以選舉的時候,她成立了佩隆派婦女黨。以她在婦女中的聲望,該黨很快就擁有了大部份婦女的支持,而這個黨,其實也就是全力幫助佩隆的黨。在1952年的大選中,佩隆派婦女黨要求佩隆連任,在這一次競選中,也有人要求艾娃競選副總統。不過,即使她的健康狀況允許,當時的軍隊也強烈反對這一提議。選舉的結果是佩隆連任,因此很多人都說是阿根廷人由於喜愛艾娃而讓她的丈夫當選總統,因為她的佩隆派婦女黨在選舉中的功不可滅。
在1951年,艾娃被診斷為子宮癌,她的腹痛十分嚴重,以至於不能工作,很多時候,就是早上起床也很困難。雖然如此,她還是出席了佩隆的第二次就職典禮。當汽車往典禮會場走的途中,她用鐵架支撐着自己站立着向圍觀的人群揮手。當天她穿了相當厚的裘衣,以掩飾自己骨瘦如柴的狀況。
1952年7月26日,艾娃‧佩隆與世長辭,享年不過33歲。得知這個消息,舉國上下一齊悼念默哀。他們決定為艾娃建造一座墳墓,但是,由於三年後佩隆政府被推翻,佩隆本人也逃離阿根廷,這個墳墓一直沒有完工。新的政府極端反對佩隆政府,他們認為如果艾娃的遺體留在阿根廷,就是佩隆精神的體現,所以他們把她的遺體葬在了意大利的一間小公墓里,而且,墓碑上也刻了假名字。但是她的遺體最後還是回到了佩隆的手中,當他再次回到阿根廷奪回政權時,他把艾娃的遺體又帶回了阿根廷。後來佩隆在工作時候去世,他們的遺體被一起放在葬禮上。艾娃的遺體,最後葬在她的娘家,杜阿緹家在 Recoletta 墓地里。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musical-cat.com/world/index.php?lan=bg5&name=evita
